到澳門自助旅行,職業病又犯,忍不住觀察起冷氣文化與施工細節。
第一點,澳門的冷氣開得超猛,飯店、賭場、巴士無一不是冷到發抖,和台灣那種「27度教條式」制冷完全不同。台灣總怕你吹,冷氣有開像沒開,說穿了就是供電不足卻不敢承認。
到澳門自助旅行,職業病又犯,忍不住觀察起冷氣文化與施工細節。
第一點,澳門的冷氣開得超猛,飯店、賭場、巴士無一不是冷到發抖,和台灣那種「27度教條式」制冷完全不同。台灣總怕你吹,冷氣有開像沒開,說穿了就是供電不足卻不敢承認。
64歲了,標準的退休年齡,老相卻怎麼也貼不緊他身上。頭髮依舊烏黑,像時間忘記了為他添上一筆白霜;身形也不佝僂,走起路來步伐輕快得讓年輕人自嘆不如。
他像個匠人,一絲不苟地剪輯每一段畫面,拼貼出屬於他的世界。YouTube上,他的頻道點閱數節節上升,畫面風格跳脫、節奏明快,觀眾們說:「完全看不出這是位六十多歲的創作者!」
隨著少子化趨勢愈加明顯,社會結構也悄然變化。如今的父母多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孩子從小便衣食無虞,自然也少了學習自主與吃苦耐勞的機會。於是,當我們身為雇主或領導者,要尋找一位能吃苦、願承擔責任的年輕人,變得異常困難。
有時候,看著他們因體能不足或抗壓性低而無法應對基本工作,心中難免感到焦躁。然而,我們也明白,這一代年輕人是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長大,若還用過去那種「眼神管理」來對待,往往就落入了不近人情,甚至是不仁的錯誤。
在早期勞工時代,工人們日復一日地在工廠或工地辛勤勞作,生活單調而艱苦。尤其是離鄉背井、遠赴他鄉工作的出外人,下班後更是無處可去,夜市便成了他們唯一的心靈寄託。夜市裡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更能在熱鬧喧囂中暫時忘卻思鄉的寂寞與勞累。
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夜市已成為人們悠閒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品嘗琳瑯滿目的地方小吃,還是逛逛創意市集、購買特色商品,夜市已蛻變為集美食、娛樂與文化於一身的熱鬧場域。走進夜市,就像走進一幅在地文化的縮影:方言、手藝、傳統美食、當地人情,皆在喧鬧與煙火氣中生動展現。
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從事辛苦的勞動工作,這在台中市尤為明顯。台中許多老舊建築物並沒有電梯,而像是家電、冷氣機這類重型物品,運送與安裝都相當費力。搬運這些沉重設備上四樓、五樓,讓不少師父們望而卻步。尤其在酷熱的夏季,搬運過程中大汗淋漓、氣喘吁吁,辛勞程度更是倍增。
雖然大家都明白,想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擁有一技之長,但當真正踏入這個行業後,才深刻體會到「賺錢」背後的辛苦。日曬雨淋、汗流浹背,不只是身體上的磨練,更是意志力的考驗。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年輕人寧可尋求輕鬆、穩定的工作,也不願投身這類體力密集的行業。這樣的現象,讓人不禁思考,未來社會若缺乏這些基礎技術勞工,又該如何運轉下去呢?
不知不覺,歲月已悄悄在眉眼間留下痕跡。人生走了大半場,才漸漸懂得:不必凡事強求,也不必總是堅持。有些時候,放下不是退讓,而是一種體貼,一種對自己溫柔的回應。也許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為了目標而趕路,而是去感受每一段旅程的溫度。
也許該用雙腳去丈量每一片土地,用味蕾記住每一個幸福的瞬間。用心去過每一天。人生無法重來,也無所謂來世。既然如此,就該活得精彩,不留遺憾。把握餘下的光陰,不為誰,只為自己而活,活得自在、快樂、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