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民俗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__261668968.jpg

人間喜慶康平世 虎歲承歡幸福春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youtu.be/jJLSIZ2AK3k
在臺灣民間習俗上,一年之間事情最多的,是農曆正月、七月、 十二月等。其中,最「多彩多姿」的是正月,最「緊張忙碌」的 是十二月。雖然一般人日常記事都沿用陽曆,但是逢年過節仍以 農曆為主,過農曆年的歷史悠久,象徵團圓、祥和的氣氛,更有 那世代相傳的有趣習俗,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所因襲:
1 年的故事從前人們形容「過年」如「過關」,故謂之「 關」,過一次年仿佛度一個關口般地不易。據說在上古時候, 「年」是一種猛獸到了。 
農曆除夕夜都要出來吃人,於是人們就準備佳餚美酒,飽食一頓 ,再穿上華麗的衣服,全家守在一起,靜待這生死關頭的來臨次 日,「年」走了,大家興高采烈地出來慶賀重生,親朋見面時互 相打拱作揖,互道恭喜,「賀年」便由此起源。
2 送神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為送神日,展開了過年的序幕。 俗傳此日,每家灶神帶諸神昇天述職,奏報天公(即玉皇大帝) 關於人間一年來之善惡功罪,並朝賀新年。上帝即據諸神報告 定次年每戶之吉凶禍福。
各家乃於是日早晨,供牲醴,焚甲馬,恭送灶神及諸神上天 供品中,用甜圓仔(湯圓) 祀後,將甜圓仔黏於灶嘴,使之 口角生甜,俗謂「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意在上天奏好話 ,以求吉利。而為使諸神趁早昇天,在天宮佔好席位,俗信送神 要在早晨,愈早愈妙。因而清早上香放炮祭神,並繞神馬(畫有 神馬畫像)、壽金,以便諸神乘煙火早刻上天。又謂「送神風, 接神雨」,為期諸神早刻上天,希求此日最好有風助神昇天,而 於正月初四的接神,解為當日下雨正是神下降帶來的神雨。送神 後,乘此諸神昇天述職不在期中,每戶舉行大清潔。此因俗信,諸神神位平日不便輕易移動及清潔,為免觸犯,乃於諸神昇天後 ,始有此舉,而將奉置神像之處清潔,含有掃除家中一切晦氣之 意。惟是年,家有不幸者,不舉行送神。
3 天神下降一廿五日為天神下降日。俗以此日,玉皇上帝帶 領天神,代替廿四日昇天誰,下降巡視,以腸民間吉凶。民間為 免觸犯,乃有禁忌,如忌 吵架、損壞杯碗器具等。
4 過年除夕稱為過年,意指舊歲至此夕而除,明旦換新歲 俗稱廿九限或三十暝,蓋臘月有小廿九日,亦有月大三十日之別。
辭年:是日下午,供拜牲醴,祀神祭祖,謂「辭年」。神前 公媽靈前,堆疊柏塔,供年棵、春飯(飯上插春字剪紙、紙花; 紙花謂春仔花、飯春花,「春」諧音「剩」,取「歲月餘糧,年 年食不盡」之吉意),壓桌錢(線香穿制錢一百廿枚,並在其端 插紅棗,如是,錢壓在桌上,取發財之意)。 另以五味碗拜門口及拜地基主,用春飯拜灶、床母。門扉後,豎 放長年蔗(連根帶葉之甘蔗)三支,則取堅固家運吉利。
圍爐:大年夜之辭年聚食稱「圍爐」。桌下置」火爐,爐之 四周,置錢多枚。圍爐,不分一家大小、佣人,均應團聚為吉祥 ,因而在他鄉者,亦趕回 家團圓。
圍爐,俗以應多費時間慢食。又以每一種菜,均應下著食之 為吉利。圍爐蒂上菜餚,有長年菜取意長壽,非菜取並久諧音, 魚圓、肉圓取意三元則有團圓之意,菜頭(蘿蔔)諧音彩頭即有 好彩頭(好兆)之意,全雞取難家諧音,即謂「食雞起家」,均 為吉祥食物。又多食油炸食物,此因火炸者象徵家運興旺。其他 如食乾蚶,蚶臺語另解作胖意,因而取意發財發福,且將食後的她蚶殼放於床下為吉兆。長年菜 (或謂長壽菜果)也要一根根先頭後 尾,不橫食不嚼斷而食之,表示對父母祝壽。凡圍爐所用的生菜,也不用刀切細,均以原狀煮食 圍爐,如果有家人外出,趕不 回來時,則要空出一席,把那人的舊衣服放在座位上,表示家人 懷念之意。
分過年錢:圍爐後,長輩以壓歲錢分賞婦幼為吉兆。往時, 壓歲錢係用紅線穿制錢百枚,取長命百歲之意,今雖改用硬幣 其意仍同。
守歲:分過年錢後,闔家團坐爐邊,談笑歡娛,通宵不眠, 以待元旦天明,此稱「守歲」。當夜,家中華燈齊亮。俗以守歲 可使父母長壽,因而守歲,或稱「長壽夜」。
跳火盆:「圍爐」後,在門前(雨天則改在廳內)燃放在盆 裡的稻草(稻穗要齊向家內),由一家老幼(僅限男人,臉向 正廳,各人跳越稻草的火上。跳時口唸「跳火盆,飼豬較大船, 過火氣,百般都不畏」、「跳得過,富不退」、「跳火城,輸輸爭到贏」、「跳火群,亂糝都準(隨便做都對)」「新娘較好舊 年」等吉句。火熄,乃將灰燼放在衣裙上,拿到廚房灶裡去,又念喜句「公(土地公)擔金,婆 (土地婆)擔銀,擔得無塊下( 沒有地方放),下得阮灶腳下(放在我家的廚房)」。
春聯:為迎接新正,門柱貼春聯,門扉、飯桶等處貼「春」 字紅條,菜廚貼「山海珍味」,米甕貼「五穀豐收」紅條,門楣 、正廳等處貼門簽,或貼 福祿壽字樣及各色花樣之剪紙、五彩福符。其他如將「日日進財」「黃金萬兩」「招財進寶」等吉句,併寫成一字而貼等。蓋春 聯,文字吉祥,允富詩情雅意,最能象徵新春氣象。另有在門楣 中央貼五彩紙條,意在迎福,也有掛三角黑布,白字寫西方佛祖 ,而縛柳枝蒜根者,作為驅邪。或將柏枝插入柿、橘子,拜祖先 ,此則取其諧音,解為「百(柏)事(柿)大吉(橘)」喪家未 滿三年,舊俗,死男者須貼青紙聯,死女者須貼黃紙聯。
年粿:臘月廿四日「送神」以後,家家戶戶炊年糕,如甜粿 、發糕、菜頭粿、鹼粿等,均為吉祥粿類。甜粿係用糯米粉加糖蒸炊者,農村過去多用烏糖,叫烏甜粿。甜粿之外 發粿亦是主 要的年糕。發取意發財,係用粳米的粿粹滲些糖和酵,放置半天 , 粿粹發 (膨脹)了之後,分盛大大小小的飯碗茶杯蒸熟。蒸好的發粿,狀如一朵朵盛放的花。年粿,除了新年供拜外,又可供 宴客及食用,為春節最入時的食品。
甜粿,可生食或煎油或加卵粉炸食。菜頭粿,煎後沾蒜蓉豆油(蒜頭醬油),時而混在米粉湯裡吃。喜句說:「甜粿過年,發粿發錢,包仔包金,菜包食點 心」「新年食甜粿,大家恭喜發財」。年粿到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那天取出來煎食,俗稱「食目咽金」,意即食之得增強視力體 力,也有正月二十日天穿日食人,稱「天穿,食目睭目」。
緊張忙碌的十二月,在除夕過年後,接著多彩多姿的正月, 在臺灣也叫做「端月」,民間習俗上的節目,由下面的一首民歌 ,便可一目瞭然。
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 ,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 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女兒歸寧),十三食暗麋(吃 稀飯)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
這一首臺灣民歌,在光復以前,曾經流行在臺灣鹿港、萬華 等地區。用臺語唸起來,有平仄,有押韻,短短的幾句話,幾乎 把正月的民間節目及生活習慣,形容得淋漓盡致。可惜現代人知 道這首民歌者並不多。在此依據這首民歌分別介紹正月間的習俗 上節目。
正月初一  新年的序幕,是由「開正」的儀式揭開的。「開 正」的時刻每年不同,這必須先講算命先生或書房老師根據干支 算出。不過大致上都在早晨以前。「到時候,家家戶戶在神明與祖靈之前,燒香燭,供奉清茶與甜料(普通是「甜仁」「紅棗 」然後給神祇燒些「壽金」(印上壽字的金紙箔)與「劃金」( 印著財子壽三神像的金紙箱)。燃放鞭炮,以示迎喜避厲。
由三、四人組織而成的「鼓吹陣」(演奏嗩吶、鬧飯、大鼓、銅鑼、韻鑼等樂器上之小型樂隊,鼓吹為嗩吶之臺語),趁著 大「開正」的時候,沿家奏樂助興,這特別叫做「噴春」。他們 在正曆熱熱鬧鬧地奏些「天官賜福」、「滿福天官」等吉祥曲子 ,然後接受主人家致送的「紅包」,再到另一家「噴春」。「鼓 吹陣」這種民間樂手,都是一到佳節臨時湊成的,真正奏得像格 的,也只不過一兩個而已,其餘都是濫充其數,「湊熱鬧」而已 。主人家也不管他們吹奏得好壞,只要一經「噴春」,好像新春 就到了那樣,覺得他們的光臨這是很值得的。不過,現在「噴春 」的「鼓吹陣」在都市已完全銷聲匿跡。當開正儀式結束,便要 鳴放鞭炮,表示去舊迎新。由於開正時刻大多在半夜裡,所以大 家都從「過年暝」(限為夜之意)聊天熬夜,直到「開正」完畢 之就寢。
至早晨時份,起得最早的還是主婦們,她們還要向祖靈供奉 「麵線」(絲麵),祈求保佑全家大小新年平安。早餐大家都吃 曾經在祖靈前供奉過的「麵線」,以為長壽的象徵,比較舊式的 家庭,新正都在門口點燈結綵。昔時,門口還要豎一支「長年蔗」。臺灣是甘蔗的產地,可能最初是為了預祝甘蔗豐收,把它 當做新正的點綴,後來竟變成了習俗之一,而且長年蔗是連根帶 葉,所以帶有祈求新年萬事有頭有尾,如意完遂的意義。這長年 蔗從元旦開始一直豎到初五或十五日才卸下。 (這種風俗在日據 末期就消失了)。除了長年蔗以外,正廳的八仙桌上通常疊柑塔及甜粿、發粿,其上插「飯春花」,另外紮紅麵線三杯,還要裝 飾水仙、牡丹、梅、桃等花卉,壁上掛著「八仙賀歲圖」、「天 官賜福圖」等畫軸,神前的蠟燭要整天點燃。
吃過早飯之後,有的要上寺廟去拜拜,有的出門拜年或找朋 友玩玩。在臺灣拜年的風習並不盛,只有極親密的朋友或親戚之 間才互相往訪,否則在路上碰面時說一聲「恭喜」便算了事。年 輕男女並不為了拜年卻也上街躑躅,這特別叫「走春」,其實, 這只不過是巧立名目罷了,其上街目的,不外是要趁機炫耀自己新添衣飾之美麗罷了
不過,「走春」也好,上街遊玩也好,大家認為元旦第一步 走出家門,是新年的起步,帶有象徵這一年命運吉凶意義,所以 相信命運的人士,都預先請算命先生根據其生日與干支算出最吉 利的方向,依照其指示走出家門。
這一天如果有親戚朋友來訪,即請他們吃糖果,叫做「食甜 」,過去以紅棗、紅橘、冰糖、落花生、糖瓜、瓜子等四種或六 種(叫做四甜或六甜料),然而十多年來,逐漸西化而洋式糖果 也慘進,也少有人講究「四甜料」或「六甜料」了。 。
客人「食甜」時,必須說一句吉祥話做答謝。例如:「食紅棗年年好」、「食甜給你生好息」(好息為男孩之意〉等,如果端出甜料的是小孩,即說「食甜給你賢大漢」(「賢」字讀「 敖」音,很快長大之意)等。初一到初五之間,請客用「甜料」 以外,茶也用「甜茶」,這些都是由於要取「吃甜頭」的好兆頭 所形成的新正習俗。
正月初二 這一天,每一家庭都像元旦那樣,早晨燃放鞭炮 ,在神祇前供奉「甜茶」或清茶,除此以外無所事事,所以古時 候,大家都利用這個空間時期賭博玩樂。民歌裡所謂「初一場, 初二場」係指賭博開場之意。在鹿港,民歌的開頭卻說:「初一巧,初二巧,初三無成巧」,與臺北民歌稍有不同。那麼,這裡 所謂「巧」字應作何解釋?筆者認為賭博本是一種「取巧」的行 為,故「巧」字仍然代表賭博。到了初三已經應該收場了,於是 無從取巧,便稱為「無成巧」。
正月初三 初三俗稱「赤狗日」(亦寫赤口)。所謂赤狗係 標怒之神,故初三為兇日,大家較少出門。自古以來傳說老鼠在 此日嫁親,所以守舊的家庭都在廚房地上撒著米粒,以供牠們食 用,叫做「老鼠分錢」,雖然有荒唐之嫌,然而頗帶有人情味。
正月初四 舊臘廿四日上天述職的灶神及凡間諸神,這一天 將返回住所,所以下午供奉牲醴與水果,歡迎他們歸來。俗信「送神早接神運」對自己有利,因而慣例上都在下午接拜,並燃放 鞭炮表示隆重。
正月初五 元旦以來的熱鬧與遊興,到此應該告一段落, 所以俗稱「隔開」。神前的「香飯」與甜料等供物可以移開。俗 信認為盛奉飯碗底若有溫氣,則占本年多雨,春飯炒存可治孩童 痢疾及老人哮喘。商家工廠都在此日「開張」(事先由算命先生 選擇好時刻),準辦牲醴敬神,然後開開店門或動動工具,做為 開張或開工之象徵,事實上這一天還是休假。
正月初六 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是這一天,俗信:如果 在隔開以前掃地的話,會把今年的好運一掃而光,所以五天來都 不敢掃地,到初六日才開始掃地,同時清理糞尿的工人也在這一天前來挑走水肥,所以民歌稱「初六挹肥」。如今水肥少有用處 ,而且大都市都用抽水馬桶,「挹肥」一詞也許不久就會變成文 獻上的「廢」話呢。
正月初七 俗稱「七四」或「人日」。古老,並供奉水果 有的家庭吃「麵線」祈求長壽,有的吃七種菜蔬,表示慶祝「人 日」,惟此習俗已廢。何謂「人日」,因為俗以元旦為雞日,初 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 ,初七前為人日。
正月初八 從初五起,照理應該結束所有的玩樂,但事實上 有些人還是一直拖延下去,但到了初八,生活方面才能真正恢復 正常,所以民歌稱為「初八完全」。不過此日由於必須準備明天 的「天公生」,市街還是非常熱鬧。
正月初九 從上午零點開始一直到天亮,都可聽到不停歇的 爆竹聲,祖籍泉州的居民,於此日拜天公,大家都在正廳設「祭 壇,分成「頂桌」與「下桌」(下唸「也」國音),頂桌擺設「 五果」「六齋」,供奉玉皇大帝,中央並放置一座紙製「燈座」 (塔形),象徵天公的寶座,下桌擺放「五牲」及紅龜粿,係為 饗宴天公的侍從諸神而設的。
祭典一經開始,先由長輩行「九跪九叩」之,如果去年曾經 許下宿願的人,必須行「百二拜」大禮,把頭即得天旋地轉。大 約在這個時候,「鼓吹陣」開始沿戶吹奏吉祥樂曲,天公生的盛 典是以燒卻「燈座」及「天公金」「壽金」等紙箔,燃放鞭炮來 結束。
正月初十 此日由於是天公生的翌日,家家戶戶尚剩有大量 的盛餚,所以,民歌稱為「初十有食食」(有食食為口福之意)。
正月十一 依據舊慣例,娘家在此日利用天公生的盛銷宴請 女婿,可以不必多破費,故民歌稱之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日是響應出嫁女兒的日子,如果她們還把孫 子帶回來的話,外公外婆還得用紅線串上幾個銀幣或銅板,繫在 小孩子胸前,這叫做「結衫帶」,現在大家都簡化而用「紅包」 代替,同時大部份的出嫁女兒,都改在初二回娘家。
正月十三 天公生所準備的餚饌,到了此日大多已經被吃得 精光,所以民歌裡稱「十三食暗麋配芥菜」(「暗麋」為稀飯),頗帶有「樂極生悲」的幽默意味。
正月十四 為了準備明天的上元佳節,民家與廟宇均在這 | 天提「燈棚」,市面上賣元宵燈的販子早開始大銷燈籠了。
正月十五 依照道教說法,此日三官大帝之一 — 天官大帝聖 誕,漳籍居民清晨備齊水果及性醴拜祭,同時也在中元時分拜祖 靈、地基主與床母〈幼兒之守護神》,而晚上就是「上元暝」 是孫子們最快樂的時辰,他們三五成群,在街頭巷尾提燈遊行。 大人們則參加大商店舉辦的猜燈謎,婦人們則上寺廟燒香,或到 外面「聽香」(竊聽人語,以卜休咎,至今仍在鄉村流行)。晚 上要吃「上元圓」,與外省大同小異。
 尾聲  正月十六日是相公生,到此正月所有的拜拜已到 尾聲,桃花已經開始凋謝,李花盛開的二月即將來臨,風和日麗 的日子已不遠矣。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youtu.be/r0ojwhZFpqI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