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詞人蘇軾所寫的詞——《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篇最為人熟知(其中水調歌頭為詞牌名,後面的文字才是該篇名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命名來源於中國的農曆,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為“八月節”、“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以“月”為內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等。中秋節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圓潤,被人 們看成是合家團圓的象徵,因此,又被人們叫做“團圓節”。
小時候聽過一則不同傳說:相傳遠古時代地球與月亮相近,因此「嫦娥奔月」是「奔月」。地球當時一天48小時,時間很慢,漸漸月球離地球越來越遠,由於離心力使得地球變快,成為一天24小時。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周為一個“朔望月”,“朔”為農曆每月初一,這時月亮正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太陽黃經相同,人們從地球上看不到背向陽光的月亮。“望”通常為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和月亮黃經差180度,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月亮此時最亮、最圓。
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多千米,最遠時有40多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
中秋節的習俗
(一)拜月
拜月是一種簡單的祭典,古人以為月亮屬陰,為女性象徵,所以又稱太陰祭,古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大多準備紅燭、香爐、月餅、應時鮮果,由婦女主持拜祭之禮,家人朝月祝禱即可。
而客家人則相傳此夜月光五色斑爛時,月下老人會手持大遮傘護送嫦娥仙女下凡,時間約在午夜子時之後。而且出現時間極短,只有最具誠心、耐心的人才見得到,見到的人將獲大福。因此人們便在中秋夜拜月。拜月又俗稱「拜月華」,所以客家人也稱月餅為「月華餅」。在月空下擺設香案,一旦香火將盡,即退神徹案,祭禮完畢,全家就可以一起分食月餅了。
(二)祭祀土地公
中秋節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意思,所以也有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
(三)走月亮
走月亮—中秋夜晚,秋高氣爽,又明月當空,大家喜歡到郊外走走,散步賞月,盡興而歸,故俗稱「踏月」或「走月亮」。
(四)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
民間相傳,中秋夜愈晚睡愈長壽。少女在這天夜裡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只要偷得別人的菜圃中的蔬菜,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五)吃月餅
月餅也叫「團圓餅」,中秋節吃月餅,有以圓圓的月餅來象徵團圓之意,天上的月亮也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親人怎可不團圓共賀佳節呢?所以在外地謀生的人,總要趕回家過中秋節,吃團圓餅;如果有人未歸,也要把他的一份月餅留著,等他回來過節時吃。
(六)聽香
連橫的《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夜深時,婦女聽香,以卜休咎」。聽香的方法是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七)米粉芋
拜月時也供拜「米粉芋」,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秋節來源與習俗
    全站熱搜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