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習俗  

https://youtu.be/9YiuQSArQE8

http://blog.sina.com.tw/deming510526/

「清明時期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古代詩人描述清明節追思的景氣,依照歷法,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天就是清明節,依照民間習俗農曆正月不掃墓,二月起到清明節前後,則要選定一日進行「掛紙」和「培墓」。

所謂掛紙〈北方叫壓墳〉又叫壓紙,儀式是先把長方形的黃白紙或五色紙摺成波浪紋狀,然後以小石塊或把紙壓在墳頂上,壓完後在對墳墓祭拜,這種紙就叫墓紙,沒有壓這種紙的墳墓,意指死者沒有子嗣。

而培墓〈北方叫填墳〉就是祭拜並修理墳墓,掛紙之後,要在墓前和后土供三牲或五牲禮,比較窮苦的人家,僅掛紙就算了事,至於富有的人家,則掛紙與培墓同時進行。

牲禮擺好後要祭拜時,先拜后土再燒香拜墳頭,祭拜和修墳都完成後,要給后土燒一種叫做刈金〈也叫土地公金〉的金紙,至於墳前則只能燒銀紙,最後是鳴放鞭炮,培墓才正式完成,在收拾祭品時,要把雞、鴨蛋蛋殼在墓碑上打碎,把蛋殼丟在墳墓附近做為子弟來培墓的證據。

這時還要把供品中的麵粿和紅龜粿,分給在週圍參觀的小孩吃,以誇耀祖德之意,叫做揖墓粿〈要墓糕〉,有些富有人家甚至還會給錢。

現今一般的掃墓方式〈現代死者都半火化入塔〉已經簡化,大都以鮮花、乾量、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慎終追遠、歷久彌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