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也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中國俗諺中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台灣俗諺:「還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客家俗諺:「未食五月粽,襖袍唔入甕。」、「食了端午粽,再將寒衣送。」、「未食五月節粽,棉襖唔好入甕。」;意指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端午節吃粽子後,歲序才算正式進入夏季。

在台灣民間習俗如果遇到喪事,一整年內不可以包粽子,只能由親友送。但不能送整串要將線頭剪斷,拿了整串粽子會讓人有種觸霉頭的感覺。

夫家有喪事,那年端午節就不包粽子,娘家那邊會送粽子(鹼粽),現今鹹粽也無妨,然後收到粽子就回送砂糖。家有喪事者不可包粽子,需由親友饋贈,謂之「送節」。

在節日食物除了粽子,台灣習俗相傳端午節食桃﹑茄子及菜豆,會健康、長壽。

俗話說:「食茄肥到若搖,食吃豆活到老老」。

台灣文化的開始跟鄭成功來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端午節在台灣有個特殊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傳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部隊一路從南向北,行經台灣中部大甲的鐵砧山時已經沒水了,可是又找不到水源,鄭成功情急之下向上天祈求後,便用寶劍往地上一插,把劍拔起來後果然泉水如涌;當天剛好是端午節正午,所以這道水便稱為“午時水”。午時水這個法慢慢從台灣中部傳開後,每到端午節民眾都會到廟的井裏或登高去山泉裏求“午時水”。

午時水在古時又名為陽水,可避邪去晦氣,來灑凈房宅有清凈效果;另外有很多人覺得“午時水”可以經年不腐,喝了或拿來泡茶還有強身健體、美容的功效,所以台灣俗語也:「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午時洗目睭(眼睛),金到若烏鶖」,古書也記載「午時取井沐浴,一年疫氣不侵」;據說有中藥店還特別貯存午時水,用來製造藥丸或拿來煎藥,台灣還有許多人喜歡收藏午時水的“年份”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端午節由來及習俗
    全站熱搜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