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據時代,若有人過世,三~四天內就得埋葬,否則會受罰,埋葬地點要申報當地里長,而且使用的面積不得超過四坪。

 貧窮人家在造葬時,因為沒有能力聘請地理師,大多會選擇路邊或較低處的水溝旁,先禱告天地,並以鋤頭柄之倒向為立墓方位,再用石頭或紅磚刻字作成墓碑。

 儀式雖然簡單,竟有半數以上的祖墳立“正”字向,而且納水合訣。富豪人家因為有能力聘請地理師,擇地大多在山頂,並以三合派二八或三七相兼之納音相生分金法,大部分均為陰陽駁雜向,而且朝向順水流去。

1960年後,台灣經濟起飛,由農業社會轉入工業時代,以前的貧窮子弟成為中小企業,而富豪變為貧民者大有人在,從祖墓的造作上,就能明白其中的應驗結果。

 在1970年,本省出現二位堪輿大師。

 一為山水發微一書的作者王德薰氏,另一位則是提倡三元地理法的曾子南先生,當時號稱堪輿界泰斗,並利用報章媒體等,大肆宣傳風水的重要性,授徒遍全省。

 曾子南先生在台中縣大雅鄉大肚山區,設一數甲墓地,名為「先施墓園」,供給一些富豪及企業主,做父母墓及活人生機墓,這三十幾年來,到底有多少人是受其地氣之福蔭?

 目前台灣的富豪們,普遍皆採用王曾氏的風水術,把舊有的祖先墓再翻新改造,政府亦採用其法,用於示範公墓之區劃方位。

 用有著色的三合盤羅經,與地理鉛彈子書中所記的納甲易氣法則,在古墓、古厝等的印證上,其應驗是非常準確的,但王曾氏之理術,顯然與地理鉛彈子書中所說的「納甲易氣法」大不相同,也可以說是一種不對的風水術,若用於改造祖墓,易受天地氣之禍害。手持羅經,多上山走,印證一下古墓,就知道所言非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風水地理
    全站熱搜

    柳德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