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氣妙運其間,一理並行而不悖,氣當關其融結理必達於精微。
孔子曰:物以太極而分兩儀,物者有體者為物,有氣者亦為物。太極可大、可小,大至宇宙、小至微物,包括一粒種子,都可以太極論。兩儀也是陰陽,太極中有陽必有陰、有陰必有陽。宇宙萬物皆是,雖兩儀之後分四象、成八卦,也都在分陰陽,其致演變兩氣之中和亦是在分陰陽。
二氣:指陰陽,為剛氣則動、為柔氣則靜。一剛一柔、一動一靜兩者中和而中庸,地之氣經山脈之引導疏流屬陰,故山則「靜」。天之氣於空中運轉,遊行八方,屬陽,是故水由天降在川流不息中動盪則屬陽,水則「動」。
陰陽相會剛柔互為貴為尊,其中動者以靜取。靜則帶動,故有山陰水為陽之說。
山本為陰(凸):靜者而靜中帶動,為動中之陽(凹)。
水本為陽(水流):聚者而靜,則是陽中之性。
陰陽如何觀形勢
山:山靜為陰,(高處為陰)陰中帶陽,陽則動處:如剝換過峽、束氣、落脈、開窩(陽)太極結穴,以及龍虎砂、案山(案山凸為陰、凹為陽)、懷抱為動處。觀山則以取陰化陽,謂之有變有化,若無則氣衰不旺。
水:動為陽,急流之水,喘息之水,斜飛之水,直流之水,通通在動處為陽,觀水則取陽化陰,水聚(蓄)不動者為陰。水抱繞堂而聚為陰;水柔曲流為陰。謂之水變化,若水不化陰則堂氣不聚。
山與水:陰陽互換中庸(中和)為最吉。是故山之變化陰陽;成水之變化陰為生。
山與水之變化,並非怪力亂神也。察其變化,四周及前後之形勢,情與理,自有均衡加以斟酌之。
地理風水必須依照二氣不變的理則,互為配合,產生各種不同的作用。葬先人骨骸目的在吸取天地之氣。吸取之氣多,骨骸紅潤子孫受陰,但什麼地方氣最旺盛呢!要找山止聚之處。什麼才是山止水聚,這就是賴用眼力去辦,用心思去研究,以確定陰陽二氣匯聚的中心點,該點為太極中心,亦為安放骨骸之處。再配合吸力最強的時間下葬、立碑,葬後之子孫無不發達。
山離水,水離山。
堪輿之精奧分山及水,有山有水各有微妙之處,非名師難易知解,山與水之理氣,希各自而論,融會而用。
山離水:龍嘯則孤,嘯而不結穴,行龍而去,缺陽便止山止地孤自小結。
水離山:陽缺陰,水則喘,急奔而去
龍依水、水依龍、水到龍止,所以勿到深山去找穴。
中國風水學上的陰陽理論
中國風水學的理論是有山有水必形成氣場,山與水是唇齒相依,用世俗眼光看是夫妻關係,山陰水陽:山主靜而水主動,前者納氣而排卵,後者迎氣而輸精,精卵經作動交媾結果再產生「生旺氣」氣場。故古人視山為母專管人丁孕育,水為父專事謀生求財,是以:山管人丁水管財之理論成立。同時則重於先有「人丁」後有財的理據,所以自古以來風水學均看重山脈形態和行龍走勢,俗語有所謂:來龍去脈就是源出於此。(至於論水則排其次,水以九曲十三彎水深緩流無聲視作吉水,彎抱環抱為秀,有所謂:山明水秀和食正條水的形容也是源出在此。)
看山脈走勢所謂來龍去脈,就是將山脈擬作傳說中的龍觀察,先看龍脈出自何方,行龍走勢如何,龍行之際疲倦時在何處歇腳(落脈),最終停留於何地(結穴)。
龍強水弱,龍弱水強立穴之應用
(一)龍強水弱取水補陽使陰陽中和,求取中庸。
例:向上水比龍弱
方法:一、坐後陰盛,必收陽水來補均衡為吉。
二、陰強水弱,穴前移。
(二)向為陽(水)旺盛,坐為陰龍弱,力求陰陽交溝,避向上陽氣(水)取坐後旺氣補之。
胎息孕育,神變之無窮。
山水或隱或現,氣或行或蓄,是陰陽二氣收發融結之根源,人物山川是相同的。
胎者:行龍至主星起頂結穴,如同婦女懷胎。
息者:龍氣落脈,送氣之管道,如嬰兒之臍帶。
孕者:由脈運送至穴位,太極中心氣所融結之地。
育者:生成或繁育之原理。
龍之起伏剝換:氣之往來,由脈疏送,因此龍氣盛行,脈之息運氣到孕,而在太極中心收斂融結,使其繁育之原理。
神變:陰陽相配,精微奧妙,生生不息,成串之結晶謂之無窮。
結穴之地:凸泡為陰,開窩為陽。
凸乳為陰,開鉗為陽。
體與形
體賦於人,有百骸九竅。形著於地,有千山萬水,有隱有顯。
體:天地生成之物體,如賦於人,其比喻於人有骨骸及精竅部位。
形:即形象,著於地,則有高為山,低為水。
水:自天而降,水盛則流,他有源有去,流者而成川,故川之形顯於地。水之現為顯,流入地不見為隱。
山:起伏跌落,起則為顯,伏者不動為隱,山與水顯者為氣之根源。隱藏者,為蓄氣之基。
生旺休囚,生生不息。
生:生入生來不停留為生。
旺:蓄旺盛或增加之意。
休:退出超出或付出為休
囚:耗力、傷神損精我為囚。
來龍千理脈運地氣至太極中心穴場而聚,它不受風侵雨蝕氣聚日益,曾旺於穴堂。得到生龍之氣穴之吉地也。又來水百里,曲曲入堂,下砂收欄,四水歸堂(水聚天心)積蓄照穴龍虎又交鎖,氣不洩散水之吉也。
龍水生旺:生旺休囚又可論水來為主。蓄水堂前為旺。出水而去為休。(若傾斜直沖瀉為囚)。
龍水休求:百里行龍散漫入堂不轉首,下砂不收,四水不聚,元辰不收歛。
雪心賦
蓋聞天開地闢,山峙川流,二氣妙運於其間,
一理並行而不悖,氣當觀其融結,理必達於精微。
地學中,巒頭與理氣,是相輔相成,巒頭中不離理氣,理氣中不離巒頭。
由智士之講,求豈愚夫之臆度。
體賦於人者,有百骸九竅;
形著於地者,有萬水千山。
自本自根,或隱或顯。
胎息孕育,神變化之無窮;
生旺休囚,機運行而不息。
地靈人傑,氣化形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